|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四大獎項候選名單公布5月的故宮,總有一個晚上留給當代藝術,。行至2018,,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已是第十二屆。 聚焦當代,,評選藝術,,在過去十余年里,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持續(xù)記錄和跟蹤當代藝術,,不僅是當代藝術的見證者,,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具學術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評選平臺,。 隨著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工作的正式啟動,,評選委員會輪值主席鄭勝天對2017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進行了總結分析,將本屆AAC藝術中國評選主題確定為:“面對變動中的世界”,,更強調在當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信息等多元化的快速發(fā)展之下,審視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就與現(xiàn)狀,。 在過去的十一次評選中,,AAC藝術中國秉持著高度學術性的原則,不斷進行嘗試,、評估和調整,。 3年前,AAC藝術中國提出“聚焦當代藝術”,,將原有的十三項大獎改變?yōu)槿螵勴棧骸澳甓人囆g家”,、“年度青年藝術家”和“年度出版物”。在本屆AAC藝術中國評選的籌備中,,面對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tài)現(xiàn)狀,,評選委員會建議,在保留原有三大獎項之外,新增“年度策展人”獎,,將策展領域的現(xiàn)實動向與成果再次列入學術考察內,。鄭勝天主席認為:“策展是當代藝術實踐與智識生產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策展人對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生發(fā)和表達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我們相信,,增加這一獎項將更為完整和全面的反映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本屆AAC藝術中國將延續(xù)往屆行之有效的評選方法,,進一步完善公正、公平,、公開的評選規(guī)則與評選程序,,完成“年度藝術家”、“年度青年藝術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藝術出版物”四大獎項的評選。大獎最終獲得者將于5月21日在故宮巔峰之夜揭曉,。 目前,,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的評選持續(xù)進行,從2018年3月開始,,由國內外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的評論家,、策展人、專家學者組成的AAC藝術中國顧問委員會,,已從AAC月旦評和顧問增補名單中,,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本屆AAC藝術中國四個獎項的候選名單,,顧問名單與候選名單公布如下: 顧問名單包括(按首字母排序):芭芭拉•倫敦(Barbara London),、蔡萌、范迪安,、馮遠,、高鵬、何桂彥,、胡斌,、杜柏貞(Jane DeBevoise)、冀少峰,、華睿思(Keith Wallace),、大衛(wèi)•喬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賴香伶,、李旭,、李振華、劉禮賓、魯明軍,、呂品昌,、馬可•丹尼爾(Marko Daniel)、甌翔(Kris Ercums),、彭德,、田霏宇(Philip Tinari)、邱振中,、盛葳,、蘇新平、孫振華,、譚平,、唐堯、王春辰,、王璜生,、王端廷、魏光慶,、吳洪亮,、夏季風、徐可,、楊衛(wèi),、袁曉舫、趙趄、鄭勝天等六十余位顧問評委參與投票。 第三屆AAC獲獎藝術家周春芽出鏡拍攝本屆AAC形象海報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候選名單(按首字母排序):蔡國強,、陳界仁、丁乙,、傅中望、隋建國,、蘇新平,、譚平、王璜生,、吳山專,、邢丹文、徐冰,、曾梵志,、展望、莊輝,、張培力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候選名單(按首字母排序):曹雨,、胡為一,、何翔宇、姜波,、孔令楠,、陸揚、李昶,、李然,、冷廣敏、王恩來,、袁可如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候選名單(按首字母排序):崔燦燦等人,、馮博一、侯瀚如等人,、冀少峰,、魯虹、呂澎等人,、邱志杰,、王春辰、巫鴻,、張子康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候選名單(按首字母排序):《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xiàn)代性》《觀賞之道:如何體驗當代藝術》《什么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墻》《圖像與意義:英美現(xiàn)代藝術史論》《現(xiàn)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15》《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xiàn)代文化》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候選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蔡國強 蔡國強 《花園》 火藥、畫布 300x2000cm 2017年 2017年9月12日,,普希金國家藝術博物館歷時兩年構思打磨,舉辦蔡國強在俄羅斯的首次大型個展《蔡國強:十月》,。面對十月革命百年歷史節(jié)點,,藝術家為普希金國家藝術博物館打造一系列重量級全新作品,亦延續(xù)其與世界不同族群交流合作的藝術觀念和方法論,,邀請當?shù)孛癖妳⑴c創(chuàng)作火藥作品,。《十月》既是對藝術家獨具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手法的全面介紹,,更思考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以及個人夢想與人類理想的關系。 陳界仁 陳界仁 《中空之地》 170X104.5cm 藝術微噴 收藏級別相紙 2017年 2017年10月28日,,相隔7年后,,陳界仁個展“中空之地”于長征空間舉辦。本次個展的主題“中空之地”則是描述個體生命從既有規(guī)訓框架逃逸出來的精神狀態(tài),。藝術家順著此主題展開的概念線索,抽樣呈現(xiàn)他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創(chuàng)作中的5組作品及一組新作,。作品沿著在臺的冷戰(zhàn)、戒嚴至新自由主義時期的社會背景展開,藝術家關注諸種個體由于其社會條件的限制而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可能,又如何從解放的虛假許諾中脫身而出,并依自身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現(xiàn)實與個體條件,建構個體的言說位置與“自我解放”的方法,。 丁乙 丁乙《十示 2017-3》 366x242cm 椴木板上綜合媒介 2017年 2017年10月14日,,丁乙先生的大型個展《“十示”記》在西安美術館開幕。近10年來,,丁乙的“十示”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一個時間段,熒光色在畫面上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十示”原有的形態(tài),,那些刺眼、跳躍的色彩就像都市夜景中光怪陸離的霓虹燈一樣閃爍,,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混亂,、無序和亢奮的狀態(tài)。作品與社會形成一種互動,,在抽象繪畫的歷史上,,這是前所未有的,開創(chuàng)了抽象繪畫語言與轉型時期的社會產生某種關系的全新篇章,。 傅中望 傅中望《休行座》 95cm×106cm×45cm 木 2017年 2017年11月1日,,“復合——傅中望的藝術”在翟雅閣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邀請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擔任策展人,,集中展出了傅中望雕塑作品,、裝置藝術、鋁箔拓型以及手稿等作品百余件,,呈現(xiàn)了一個多元表達的傅中望,,形成了近一階段的傅中望研究。 隋建國 隋建國 《核#4》 290x185x130cm 鑄銅 2013-2017年 2017年3月9日,,藝術家隋建國的最新個展“肉身成道”于佩斯北京啟幕,。此次展出的《空間擠壓》、《手跡》系列等鑄銅雕塑,,是隋建國2016-2017年的新作,,展廳中循環(huán)播放的影像《肉身成道》,則清晰記錄了雕塑創(chuàng)造的過程,,藝術家的手與黏土互動角力,,類似一場行為藝術。這一次,,隋建國再度與計算機程序和鑄造師合作,,利用高精密度的3D掃描和3D打印技術,將一捏一握而成的泥稿精確掃描,、還原,,同時保留了更加細微的手紋細節(jié),精細程度到0 .02毫米,,如同“一個確鑿無疑的身份證明”,。如此進一步揭示了隋建國的觀念:雕塑藝術中的身體性本質,。 譚平 譚平《... ...》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4月27日,以抽象繪畫為公眾所熟知的藝術家譚平攜觀念性展覽《......》亮相元典美術館,�,!�......》是藝術家對“建構”與“消解”這一主題的一次極致表態(tài)——經驗主義的失效反映出藝術家對藝術作品完成性與完整性消解式的創(chuàng)作觀。 “一開燈,,作品就存在了,,一關燈作品就消失了�,!弊T平如是說,。“你甚至可以說有沒有燈也無所謂,。因為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本質上是由觀者決定的。藝術來自于人心理上的體驗,,藝術家解釋得越多越無意義,。”切斷過度闡釋的途徑,,遠離建構一個藝術世界的野心,。展覽《......》投映出一個始終處于選擇中的世界,一個指向有形與無形的臨界點,。而對“存在與虛無”的討論,,從西方的角度來講是一個哲學觀,從東方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世界觀,。 蘇新平 蘇新平《平仄之二》 196cm×812cm (28cm×28cm×203) 銅版畫 2017年 2017年5月12日,,由批評家俞可策劃的“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在合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以2008年作為藝術家蘇新平創(chuàng)作轉變的重要節(jié)點,,展出了其近十年創(chuàng)作的《八個東西》、《平仄》,、《荒原》,、《十》、《擦筆紙》等近20組作品,。策展人俞可在談到展覽的主題“虛構的真實”時表示:“就這次展覽所探討的話題而言,,對‘虛構’這一命題的實用性理解,是不允許我們觸及到現(xiàn)實生活的另一個層面的,。我們試圖會去思考現(xiàn)實中是否會有一種真實的客觀性存在,,而作為藝術家的蘇新平,怎樣用描繪來構筑起我們對當下繪畫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確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去探討,�,!� 王璜生 王璜生《界》金屬框架、金屬隔離網,、擺動機械 尺寸可變 2017年 2017年8月10日,,王璜生大型個展“邊界/空間”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匯集了王璜生近五年來的近10個系列的繪畫以及裝置影像作品,。包含《游·象》,、《線·象》、《痕·象》,、《箴·象》等系列的創(chuàng)作,,以及針對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展覽空間,特意創(chuàng)作的《界》,、《纏2》,、《溢光》、《隔空2》大型裝置影像作品,。此次展覽主題來自藝術家對“邊界與空間”問題的不斷追問,。邊界作為界限,既包含著對既有規(guī)則的懷疑與思想觀念的對立沖突,,同時它也是領土,、意識形態(tài)等一切歷史的和權力話語的外在彰顯。而空間問題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被一分為二:一方面是藝術家持久以來的對歷史題材和現(xiàn)實題材“去感官化”的關注與反思,,另一方面是從架上到裝置,,從二維平面的點線到三維空間視覺的轉化與探索。 吳山專 吳山專 《括連》 手稿 2017年 2017年5月27日,,由策展人劉畑策劃的吳山專&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個展“起因和從中投射出來的例如物” 在長征空間開幕,。藝術家曾說,世界已經存在了,,我們也幾乎沒有使用過一個屬于自己發(fā)明的語詞,。由此,又如何可能去“造一個世界”,,乃至敘述這一行為? 在與起源有著不可逾越的距離,、原因無法內在的時代,“起因”成為了一個工作題目(working title),。這份工作指向著“一個為起因服務的結構”,。因此整個展覽從“起因和從中投射出來的例如物”這一句開始,然后發(fā)散,。 邢丹文 邢丹文《只緣身在此山中》 煤渣及綜合材料裝置 2017年 2017年9月10日,,邢丹文個展“愛之囚”于紅磚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邢丹文迄今為止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作品涵蓋最廣的展覽,�,!皭壑簟币圆哒谷怂卓恕ぐ⒉及 柗贫�(Tarek Abou El Fetouh)的策展思路為線索,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邢丹文創(chuàng)作至今的相關作品,,其中包括攝影,、影像、裝置以及一批藝術家從未亮相的新作,。本次展覽的主題“愛之囚”取自法國詩人,、作家讓•熱內(Jean Genet)的同名文學作品。熱內專注社會問題和由此引發(fā)的反抗,,其書以獨特的敘事風格和“他所選擇的方式”講述了作者生活于巴勒斯坦人及黑豹黨社會激進分子之間的親身經歷,,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詩意和深刻的思想。 徐冰 徐冰 《蜻蜓之眼》 81分鐘 電影 2017年 2017年12月1日,,由馮博一,、王曉松策劃的藝術家徐冰的同名個展“徐冰”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的策展團隊共同努力所呈現(xiàn)的是不同于人們熟悉的那些作品中的“徐冰”,,而是一個在作品表象背后的那個陌生的“徐冰”,。三十多年來,徐冰多媒介的創(chuàng)作在幾個不同的線索上交叉進行,,其作品在數(shù)量,、類型上都蔚為可觀,且由于其藝術表達的清晰性和明確的針對性而在世界當代藝術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也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整體面貌的構成,。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是國內第一次較為完整,、集中地呈現(xiàn)徐冰藝術的展覽,,卻并不是簡單地回顧或總結,而是通過作品來展現(xiàn)徐冰的藝術方法和他之所以保持不斷思考的動因所在,。 曾梵志 曾梵志創(chuàng)作的紅色背景梵高像《Van Gogh III 》 2017年 2017年10月20日,,曾梵志的五件作品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三樓的專題展廳與公眾見面。曾梵志為本次展覽共創(chuàng)作了一組六幅肖像畫,,全都以梵高的自畫像為靈感,,其中三幅被收入本次的展覽中。他先在空白的畫布上勾勒出梵高的形象,,以便重新體會梵高看自己的途徑,猶如與一個陌生人漸漸混熟一般,。梵高的原作因他那獨一無二,、不可模仿的強烈筆觸而知名。而曾梵志卻在梵高的面孔上層層疊加其個性化的線條,,直至覆蓋和淹沒,,最后又把梵高的形象重新找出來,,成為了一張帶有曾氏“面具”的畫像,以此將自己的風格融入梵高的生平與畫面中,。 展望 展望 《隱形20#》 不銹鋼敲制3D打印雕塑,,噴火槍烤色 1200x1000x600cm 2017年 2017年6月24日“展望:境象”于龍美術館(西岸館)揭幕,這是藝術家展望藝術生涯至今最大的個展,,也是他首次于上海舉辦的大型個展,。展望表示,這個展覽最大的不同是真正能觸及到科技與藝術的本質性關系,。他用“洞穴”串聯(lián)整個展覽,,這個“洞穴”不僅僅是龍美術館的空間與其作品關系,更是自己每一次創(chuàng)作的感受:“我的每一次創(chuàng)作中,,都是好像鉆進一個洞里,,這不是物理的,是精神的洞穴空間,。在此之前,,我差不多兩年都在洞里,很難走出來,。只有當一個展覽結束,,才有可能慢慢走出來,這個洞穴的概念就是我的興趣點,�,!� 張培力 張培力 《不宜久留的場所》 聲音裝置 2017年 2017年11月4日,掩體空間開放以來的首個個展:張培力“沒有網絡”開幕,,展出張培力新近創(chuàng)作的聲音裝置《不宜久留的場所》,。剛進入張培力“沒有網絡”展覽現(xiàn)場的瞬間,需要適應眼前的黑暗,。展覽設置的參觀人數(shù)是:每次不得多于10人,,觀眾才能充分了解里面6個空間的情況�,?墒沁M入那個場所,,面對手機屏幕“沒有網絡”的提示,所帶來的心里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張培力沒有試圖給展覽明確的解讀,,他希望這是一件開放的作品,相信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體會,。無論是來自于身體的直接反應,,還是對現(xiàn)實的聯(lián)想,抑或對已有經驗的提示,甚至對未知的預測,。
莊輝 莊輝 《祁連山系-14》 彩色噴墨打印 90x135cm 2016年 2017年3月18日莊輝“祁連山系于在常青畫廊北京空間開幕,,這是藝術家藝術生涯中的第五次個展;作為藝術家實現(xiàn)關于山水風景的長期藝術計劃的第一步,全面呈現(xiàn)了莊輝六年間對祁連山地區(qū)多次探訪后的觀察與體驗,。莊輝的繪畫行為強調了他作為一名創(chuàng)作當代藝術的中國藝術家所必然面臨的困境,。一方面,他想與童年時代的風景建立聯(lián)系,,以此感受東方理念中作為藝術家的真正意義,。但另一方面,這種藝術傳統(tǒng)已沉睡百年,,深埋于多年文化交換的復雜歷史之下,。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候選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曹雨 曹雨 《泉》 單頻高清錄像,彩色 無聲 11'10" 10版+2AP 2017年 2017年11月4日,,“我有水蛇腰”曹雨個展在麥勒畫廊北京部開幕,,展出曹雨一系列頗具實驗性的新作,作品涵蓋攝影,、錄像,、繪畫、雕塑,、裝置,、表演等諸多媒介,藝術家用莊重而冒險的舉動及沖擊力的視覺形態(tài)侵襲觀眾,,對身體與自我,、感知與意志、藝術經驗與觀者體驗等話題進行了獨特的詮釋,,對藝術及其意義以及與現(xiàn)實錯綜復雜的關系發(fā)出詰問,。在呈現(xiàn)生活與藝術的粘連狀態(tài)的同時,營造了一個奇異而極富張力的場域效果,。 胡為一 胡為一 《今日計劃》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6年 2017年1月5日,,胡為一個展“例行公事”在上海東畫廊開幕,展覽呈現(xiàn)了胡為一近期在蘇格蘭達夫敦完成“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劃”期間的工作成果,,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對藝術家在釀酒廠預期生活軌跡的實現(xiàn),,賦予了由相關現(xiàn)成物及平淡場景所推演出來的各種形式、功能和結構更多意義,。 何翔宇
何翔宇 《鐵網》 599x33x702cm 鐵,,麻繩,鋼 2017年 2017年2月18日,,空白空間新年首展推出了何翔宇新作展,,展覽展出了藝術家的全新創(chuàng)作,,以繪畫、裝置和視頻等豐富的媒介,,呈現(xiàn)了藝術家一系列殊途同源的探索——對于跨文化邊界的非語言表達和身體感知這一對母題持續(xù)而不斷深化的思考。
姜波
姜波《德州巴黎-天花板》 裝置 2017年 2017年3月10日,,姜波個展“德州巴黎”在草場地藝術區(qū)藝瑯國際開幕,。大約兩年前開始,姜波就開始將自己家中的各種物品捶打成不規(guī)則的球體,,大大小小有幾十件之多,。創(chuàng)作之初,這些作品并未寄予太多觀念或是視覺上的訴求,。天花板或是一個可樂瓶,,一件童年的玩具,還是一張用過的紙,,無論它原本是什么,,有什么樣的功能和意義,或是和自己有什么重要的聯(lián)系,,都被同一種方法和邏輯處理,,反復敲打。它們都會,,也只會變成一個球體,。 孔令楠 孔令楠 《輪廓 Ⅸ》 布面油畫 130x195cm 2017年 2017年8月5日,孔令楠的最新個展“輪廓”在楊畫廊開幕,,展出了藝術家近年來的繪畫及裝置作品,。孔令楠近七年始終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她選擇的不是浸入式而是以一種他者的無限遠離的觀察方式去討論和創(chuàng)作,這種距離感讓我們看到眾生和自己,�,?琢铋囊暯且褟钠叫羞h視拉伸到從高空俯視,此時的島嶼看似更像一個個游動在宇宙中的有機生物細胞,,而海灘上的人也變成了一個剝離掉個性的群像,。此次展覽,她延續(xù)了之前的觀看視角,,試圖抽離地描繪個體與人群,,以繪畫和裝置為媒介做進一步的自我推進。
李然 李然《客旅生活》(截屏) 高清有聲單通道錄像,,黑白&彩色 33’ 2017年 2017年12月2日,,李然個展-《客旅生活》在香格納北京開幕,展覽展出了藝術家最新創(chuàng)作的錄像和雕塑作品。這里“客旅”一詞是《新約·圣經》多處對于信徒的形容,,意在說明基督徒身份的歸屬問題,。但是這些描述并不意味著過度沉溺在此意識形態(tài)中,并對存在世界看法和關照的祛除,,而是澄清了一種看待事物的目光:其焦點不止是存在的世界,,而是洞見一個被許諾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在作品《客旅生活》中,,藝術家以令人毫無防備的,、聽起客觀冷靜的語調,回避了艱澀深沉的氛圍,。其煞有介事的模仿,,與細微之處的出離,反爾溢出一絲幽默感,。影片以半個多小時的片長,,講述了三代羊的故事,僅遵照了原有照片文獻的事件和地點,,勾連著那些被放大了的,、模糊的圖像信號。 陸揚 陸揚 《陸哥勁舞》 動畫影像 2017年 2017年10月28日晚,,木木美術館X陸揚個展“腦髓天國”帶來了一個炸裂的夜晚,。不僅呈現(xiàn)了藝術家先前的影像、裝置,、程序和游戲作品,,更以一系列專門為此次展覽創(chuàng)作的新作彰顯著陸揚的藝術野心。作為年輕一代新媒體藝術家的領軍人物之一,,陸揚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通過科學理論對人類經驗祛魅,,用幽默揶揄人類荒誕的努力,以駕輕就熟的流行文化語言消解意義,。她的作品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中汲取知識,,并顯示了其在文化及宗教語境下對“精神性”的持續(xù)關注。 冷廣敏 冷廣敏 《果實碎片》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160x240cm 2017年 2017年7月15日,,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在A廳推出了冷廣敏最新個展:“完美破壞”,,這也是蜂巢北京空間首次動用主展廳為一位“80后”青年藝術家舉辦大型個展。此次“完美破壞”個展,,集中呈現(xiàn)了冷廣敏兩年多來的創(chuàng)作,。藝術家繼續(xù)保持了以往個人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法,依然使用紙張糊裱在亞麻布上,,然后在紙面上用丙烯繪制需要表現(xiàn)的圖形,,最后以刀代筆來刻畫圖形的細節(jié),,重新讓覆蓋在顏料底下的部分紙面露出,從而達到對圖形本身賦予質感的形塑目的,。 李昶 李昶《滯》 三頻影像作品 2016-2017年 2017年6月8日李昶個展“常態(tài)”于今格空間開幕,。李昶個展中的影像和裝置作品展示了一種向內的探求,通過對表象的剝離,,揭示時間及存在的純粹與本真,。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某種來自經驗層面的日常性的發(fā)掘與重啟。這是一種始終處于移動中,,且不受主觀或客觀支配的當下,卻被事件性的現(xiàn)實所遮蔽,、淹沒,。通過解構、抽離附加于這種日常性之上的由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堆砌物,,李昶重新將我們身處的當下還原為一種非戲劇性的,、不可被定義的常態(tài)性的存在。 王恩來 王恩來《玻璃,,橡膠球與捆扎帶》 裝置 240x45x120cm 2017 2017年6月16日,,藝術家王恩來最新個展“臨時關系”在站臺中國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的主題來源于王恩來2014年一件作品《臨時關系》,,在隨后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他發(fā)現(xiàn)他的很多作品都多多少少存在著這種邏輯。王恩來說:“我并不在乎材料本身的符號含義,,而是更加重視物質屬性的內在邏輯,,使之脫離原本的功能語境,在互相干預之下生成新的關系,�,!边@就是藝術家所談的“臨時關系”,意思就是說物與物的這種關系是臨時的,,下一秒發(fā)生什么是未知的,,有可能分離、撕裂,、破碎,、崩塌甚至灰飛煙滅,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可能性,。 袁可如
袁可如 《旦夕異客》 四屏影像裝置 27分10秒 2017年 2018年5月20日,,《蘇圖西亞・蘇芭芭恩雅 + 袁可如雙個展》于獅語畫廊開幕,袁可如作品里的主人公們分別代表著試驗品,、管理員,、幸存者和電子人,,他們在科技發(fā)展和系統(tǒng)操縱下,逐漸被侵害,、剝奪,、同化,失去愛人,、自由,、理想,皆如困獸般被封印在世界暗處和宇宙邊緣,。在生命轉瞬即逝的旦夕之間,,他們也掙扎過,也曾試圖沖破階級和命運的牢籠,、尋找荒蕪的故土和自我救贖,,卻因為有著自覺無法作為的矛盾、迷失,、軟弱和克制,,最終沒能逃脫他們被擬定好的人物設置。這種無奈和幻滅感,,是對高度發(fā)展剝削的城市,、終日焦慮恐懼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命運沉浮的自我投射。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候選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崔燦燦 Bisi Silva “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4月28日,,“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在重慶開幕,,展覽由中國藝術家王慶松、尼日利亞策展人Bisi Silva,、中國策展人崔燦燦三人組成策劃團隊,,三位策展人有不同的學術背景,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一位是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一位是國際當代藝術研究者和策展人,一位是行動在中國藝術現(xiàn)場的獨立策展人,。 展覽主題為“萬丈高樓平地起”,,意在說明:任何建筑都要從平地建起,事物才能從無到有,。作為展覽的主題,,它隱喻了影像藝術在自身發(fā)展的歷史中,所經歷的種種變化,,每一塊磚,,每一個基礎的不斷確認與強調;也象征了影像藝術在今天無所不在的現(xiàn)實,以及它對各行業(yè)所起的或明或暗的影響,。整個展覽思考在當前這個“讀圖時代”, 影像是否能夠準確記錄過去,,能否準確記錄這個快速變化的現(xiàn)實世界,,并引導我們對未來趨勢的思考。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共230位,,其中VIDEO作品與攝影作品數(shù)量相當,,也包括不少行為藝術的影像作品。策展人將來自于四面八方,、不同領域,,不同的藝術家群體里關于影像的作品匯聚于此,像是建造未來的大廈一樣,,是充滿可能性和充滿新鮮活力,,很生動的展覽。
馮博一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展覽現(xiàn)場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于2017年9月15日在武漢湖北美術館開幕,。本屆美術文獻展共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藝術家參展,,相較往屆而言,展覽的格局與視野愈來愈前瞻與開闊,。無疑,這將是一次多維思想碰撞與交流的開放式對話,。展覽借助“應力場”這一物理學的專有名詞和概念作為主題,,以此并附予作為藝術家的另類人生,如何利用多媒介方式,,以視覺藝術語言轉化其中的態(tài)度與立場,,接受、適應和應力于這種不同變異,、扭曲的程度,,并在抽象意義上顯示藝術家個人創(chuàng)作的能量,從而提示出在世界局勢的處境中,,這種壓力,、角力和張力所形成的多重制衡關系,從而構成第四屆美術文獻展的一種“視覺應力場”,。 侯瀚如 劉曉都 孟巖 第七屆深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現(xiàn)場 2017年12月15日第七屆深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開幕,,展覽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為主題。本屆雙年展由策展人,、評論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實踐創(chuàng)建合伙人、建筑師劉曉都,、孟巖共同策展,,來自25個國家的兩百多位參展人,通過建筑,、藝術和設計作品,,探討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fā)展模式,,并嘗試描繪未來城市的愿景。策展人侯瀚如認為,,此次雙聯(lián)展的主題“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并非一個一層不變的定義性的主題,,而是一個機動性的主題,它囊括了整個參與,、實驗,、嘗試的過程。此展覽的作品跟我們固有概念中的呈現(xiàn)有很大區(qū)別,,最大亮點也是展覽的主場館,,叫作“南頭古城”,既是深圳的歷史名城,,又是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城中村,,策展人和藝術家在考察中確立了貫穿整個南頭古城的六項量身定制的“城中村”改造計劃,參展作品它們散布在南頭古城的各個角落,,也許一個不經意間,,觀眾就可以偶遇一件重量級的作品。這些計劃特別關注以重點公共空間改造及公共活動引入對激活和推動古城重生的意義,。 冀少峰 “再偶像中的原形·岳敏君”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12月2日,,@武漢·2017“再偶像中的原形·岳敏君”在湖北美術館開幕,策展人冀少峰講到,,“把岳敏君放還到當時特定社會歷史氛圍中去考量辨析”,,“偶像”是岳敏君最早被觀眾接受到的信息,“原形”是藝術家在“偶像”背后想傳達出的思考以及對不同東西的探索,,展覽以從“偶像”到“原形”的角度切入,,對岳敏君的狀態(tài)進行了立體的呈現(xiàn)。展覽呈現(xiàn)了藝術家岳敏君的布面油畫及雕塑作品,,其中包括《迷宮》系列,、《瑣碎》系列、《標題》系列,、《場景》系列等經典作品,,通過藝術家近年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及部分過去的創(chuàng)作線索,展示這位當代藝術家在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對社會的自我認知,。
魯虹
“虛擬的焦點——朱偉1987-2017個展”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8月26日,魯虹策劃了“虛擬的焦點——朱偉1987-2017個展”,,展覽呈現(xiàn)了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朱偉三十年來的藝術生涯,。對于朱偉的藝術成就,魯虹認為朱偉在藝術中的過人之處在于:一方面很好的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的表現(xiàn)程式,,另一方面還用心的題材,、觀念和感受,,重構了工筆表現(xiàn)的新傳統(tǒng)。往來于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使朱偉的藝術自如地進行全新的藝術表現(xiàn),。整個展覽呈現(xiàn)了朱偉三十年的繪畫與雕塑代表作品,包括《北京故事》系列,、《甜蜜的生活》系列,、《中國日記》系列、《水墨課徒研究》系列與《開春圖》系列等,。魯虹在展覽中特別強調朱偉最近創(chuàng)作的作品:那就是朱偉不再用熟宣紙與絹作畫,,而是采用了人們司空見慣的報紙,由于畫的是紅色帷幕與相關符號,,故其作品在觀念的表達上更顯深刻,。
呂澎
首屆安仁雙年展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10月28日,首屆安仁雙年展在成都安仁鎮(zhèn)開幕,,這場大型的當代藝術展位于四川成都市的一座古鎮(zhèn)上,。 由總策展人呂澎帶領的四組策展團隊以“今日之往昔”為主題,站在今天,,審視過往,,思考未來,策展團隊結合安仁古鎮(zhèn)的人文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呈現(xiàn)了140余位國內外參展藝術家的作品。 在策展人看來,,當下太多城市當代雙年展走的是全球化,、國際化的思維模式,缺少的則是將當?shù)氐臍v史,、文化和當下理應關注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而位于成都旁邊的古鎮(zhèn)安仁這個地方,特別適合思考這個問題,,安仁有自己的歷史,,當代藝術怎么能與這片土地發(fā)生關系?將安仁這個地方置于全球化與地域性交叉語境中考察,所以在整個展覽中,,有六成作品都是由當代藝術家為安仁和安仁雙年展特意創(chuàng)作的作品,。 “‘今日之往昔’可以說只是一個總的問題的方向,每位策展人自己解讀這個問題,,就將這個主題擴展開來,,形成這一問題的多樣性�,!眳闻煺f,,這到了每一位策展人選擇藝術家的時候,,問題又被擴展開去,每一位藝術家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又不一樣,,并非是藝術家圖解策展人的意思,,而是藝術家的獨立思考。 邱志杰
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 2017年5月11日,,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軍械庫和處女花園開幕,。此次展覽由邱志杰策展,以“不息”為主題,,摘自《周易.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基于一種中國人對“永生”的特別理解。每一位中國藝術家都有著各自的師承,,也都同時是一個教師,。在這樣一種雅俗新老之間重重疊疊的唱和以及代代相傳、無窮盡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場,。
王春辰
“墨攻”首屆武漢水墨雙年展 合:融匯與變通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10月20日,“合:融匯與變通”在武漢美術館開幕,,開啟“墨攻:首屆武漢水墨雙年展”的第四個單元展,。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單元展“合”呈現(xiàn)的是水墨藝術的新姿態(tài),、新趨向,,“它體現(xiàn)的是這些藝術家水墨視野的狀態(tài)”�,!八囆g家回到真實的水墨,,回到真正與人的存在有關的水墨,人成為水墨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要求,。既匯集經典的東西,,又能夠吸收與改變,形成’合’的概念”,。本次展覽選擇了20余位藝術家,,展示“宏闊與昂揚的當代文化姿態(tài),對水墨的要求和把握以其歷史脈系為核心,,以作為藝術家的抱負來回應和接受時代的挑戰(zhàn),。 巫鴻 “邊界/空間”王璜生個展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8月10日,王璜生大型個展“邊界/空間”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正式開幕,,美術史論家巫鴻教授擔當策展人,。策展人巫鴻認為,王璜生的作品中抽象的線成為對歷史記憶和現(xiàn)實政治的隱喻,他的抽象藝術既從觀念的反思中也從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懷中獲得生命,。藝術實驗充滿對邊界與空間的探尋和質問,。 “王冬齡:竹徑”個展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8月12日,“王冬齡:竹徑”在OCAT深圳館開幕,,展覽由著名藝術史家和策展人巫鴻先生策劃,。關于展覽,巫鴻講到:“這是竹子和書法構成的一條小徑,,把我們帶入一個模糊的感知區(qū)域,,在短短二十幾米的行走中經歷一系列記憶和歷史、環(huán)境和場地,、媒材和符號,、圖像和裝置的穿透�,!贝苏箙⒄棺髌窞橥醵g特別創(chuàng)作,,延續(xù)王冬齡長期探索并不斷實踐的書法創(chuàng)作方向,試圖借竹,,展開一場傳統(tǒng)書法與當代藝術的對話,,沖撞記憶與歷史、環(huán)境與場地,、媒材與符號,、圖像與裝置之間的界限。作品分布在OCAT深圳館A,、B展廳,,A展廳中,201根高5米,、直徑15厘米的毛竹桿垂直吊在屋頂?shù)匿摷苌�,,觀展者可以在“竹徑”中漫步。王冬齡以黑色捏油為墨,,以歷代名家竹詩為文本,,在竹桿上寫下自成一家的“亂書”,。 “白日夢森林:鄔建安的圖像世界”展覽現(xiàn)場 2017年7月14日晚,,由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擔綱策展人的藝術家鄔建安新作展——“白日夢森林:鄔建安的圖像世界”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開幕。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鄔建安為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的展示空間特別制作的兩組新作,。據(jù)巫鴻介紹,,《五百筆》將繪畫、剪紙,、拼貼相融合:先以水墨和礦物質顏料在宣紙上任意勾畫,,然后將這些筆跡剪刻下來,拼合為全新的圖像,進入了一種新型的‘二維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白日夢森林》有著漢代青銅“搖錢樹”的啟發(fā),,以藝術家早期創(chuàng)作的二維幻想人物,、動物形象為素材,構造出三維空間中綺麗詭譎的視覺結構,。
張子康
“妙手回春 1995-2017王邁繪畫作品展”現(xiàn)場 2018年6月8日,,“妙手回春 1995-2017王邁繪畫作品展”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王邁藝術生涯的首次繪畫個展,。王邁的繪畫從九十年代以來就不是作為空間媒介作品的補充而存在的,。盡管九十年代國際化的潮流已經幾乎擊潰了繪畫的古老地位,由于國內資訊的閉塞以及展出空間和制作立體作品費用的限制,,還是使得王邁這一代藝術家在藝術生涯開始之際就憑借著扎實的造型基礎持續(xù)展開了對繪畫于風格及觀念上的長時間的探索與專注,。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物候選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xiàn)代性》《觀賞之道:如何體驗當代藝術》《什么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墻》《圖像與意義:英美現(xiàn)代藝術史論》《現(xiàn)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15》《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xiàn)代文化》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xiàn)代性》 作者:【美】喬納森·克拉里 姜丹丹,, 何乏筆 (叢書主編) 蔡佩君 (譯者)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5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xiàn)代性》中,,作者提供了關于19世紀視覺文化別開生面的研究視角,更新了我們對視覺現(xiàn)代性與社會現(xiàn)代性等問題的理解,。有別于一般的研究方法,,作者不是通過對藝術作品和圖像的研究來思考視覺問題,相反,,他分析的是觀察者主體的歷史建構,。他堅持認為,視覺的問題與社會權力的運作不可分離,,并考察了自18世紀上半葉以來,,觀察者是怎樣成為了新話語的裝置,視覺是怎樣作為一個生理學事件而置于身體之中,�,?死镏赋觯松砉鈱W的突然出現(xiàn),,關于“主觀視覺”之理論與模型的發(fā)展,,也賦予了觀察者一種新的自主性和生產性,與此同時也使得一種新的控制形式和視覺標準化得以產生,。 《觀賞之道:如何體驗當代藝術》 作者:奧西安·沃德 王語微 (譯者)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4 《觀賞之道:如何體驗當代藝術》一書,,為了讓讀者以一個全新的方式解讀當今世界一些極具競爭力的藝術作品,作者奧西安•沃德提出了他的“白版法則”,,即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當代藝術,,傾聽自己的內心,擦掉藝術作品表現(xiàn)對象的某種神秘感,,將它們從一切人為賦予的價值中抽離,,將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視為我們第一次接觸這種藝術形式,,本書就是圍繞這個法則展開的。 《什么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 作者:福爾克爾·哈蘭 孫周興 (叢書主編),,韓子仲 (譯者)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06 《什么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討論了到底什么是藝術這千古難題,卻歷久彌新,。20世紀德國*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博伊斯,,以其前衛(wèi)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獨特的思想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無論是“社會雕塑”“擴展的藝術”還是“總體藝術”,,博伊斯的思想都給20世紀的藝術界留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書就將帶你領略這位藝術大師的思想淵源和脈絡,共同探究什么是藝術,。 《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 作者:黃專 巫鴻 出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3 《世界3》學術年刊主要登載藝術史理論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課題和譯文,,也對相關課題的國際資訊,、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進行報道與評介,。通過為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臺,,力圖為這一領域新的漢語思想模式和知識形式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 《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力圖通過梳理現(xiàn)代圖像學的理論脈絡和它的開放性影響,,展示圖像學在當代藝術史學中的可能性前景并借此提倡一種建立在理性批評基礎上的開放學風,。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墻》 作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蘇文軍(譯) 出版社: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 出版時間:2017-01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墻》中,阿布拉莫維奇以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各種觸目驚心的表演,,挑戰(zhàn)了社會認知�,!拔殷w驗到了絕對的自由-我感到自己的身體毫無束縛,、毫無限度;痛楚一點也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媒介,。沒有任何繪畫、或是我能夠做出來的物件曾帶給我這樣的感受,�,!彼^承母親“穿墻”般的意志,,超越身體與精神的極限,,拋出生命議題邀請觀看者共同參與、思索。阿布拉莫維奇的故事時而觸動人心,、時而轟轟烈烈,,帶有冷冷的幽默,道出了一段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所成就的無人能敵的藝術事業(yè);以及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xié)的危險旅程,。本書就是一個杰出的表演,清晰有力地描述了一名超凡藝術家的傳奇人生,。 《圖像與意義:英美現(xiàn)代藝術史論》 作者:沈語冰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09 《圖像與意義:英美現(xiàn)代藝術史論》是沈語冰繼《20世紀藝術批評》出版13年后,,進一步深化、細化現(xiàn)代藝術史論研究的成果,。除勾勒英美現(xiàn)代藝術史論基本地形圖的“導論”外,,本書主體部分由羅杰·弗萊、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夏皮羅、T. J. 克拉克,、喬納森·克拉里等6個專題組成,,涵蓋了現(xiàn)代藝術史寫作中的形式主義、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圖像學,、精神分析、藝術社會史與視覺考古學等重要理論和方法,。 《現(xiàn)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作者:【英】威爾·貢培茲 王爍(譯者)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3 《現(xiàn)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涵括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個現(xiàn)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講述了這一百五十年來藝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藝術不再必須與美有關,它更多地關乎理念,。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在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之后,,實際上簡單得驚人,,但絕妙乃至偉大�,;仡櫖F(xiàn)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fā)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后,,是藝術家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回應與抵抗�,,F(xiàn)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xù),,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 作者:【美】羅莎琳·克勞斯·柯喬 吳彥 (譯者) 出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3 《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由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E. Krauss)發(fā)表于1977年,。作為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將當時“法國理論”的新思想引入現(xiàn)代雕塑討論的著作之一,,克勞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過人的勇氣沖破了由格林伯格主導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批評體系,借用結構主義,、現(xiàn)象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觀點闡釋現(xiàn)代雕塑,,重新梳理了從羅丹開始,途經未來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杜尚,、布朗庫西,、超現(xiàn)實主義、摩 爾,、赫普沃斯,、史密斯、卡羅,、動態(tài)藝術,、偶發(fā)藝術,直至極簡主義的現(xiàn)代雕塑變遷之路,。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15》 作者:朱青生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1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大型年鑒,,2005年開始編輯,每年一卷,,正在編輯2017卷,。呈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現(xiàn)狀和發(fā)展,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建立根據(jù)和索引,。今后中國藝術的史實根據(jù)在此,。《中國當代藝術年鑒》記錄變量,,不記錄常量,,是對中國藝術正在進行的實驗、探索,、創(chuàng)新和當前的遭遇進行調查和整理,,以年度為單位,,客觀地記錄事實,并對各條記錄進行核實,、簡明描述和對照檢索,使當代藝術的變化得到顯示,,進而努力揭示各個重要事實的意義和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反映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過程及其中的社會思潮、文化現(xiàn)象和當代人對其做出的最敏銳的創(chuàng)造性反應,,同時標示藝術對現(xiàn)代化過程的推動和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