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加索《拿著花籃的女孩》7.32億元成交 刷新紀錄![]() 紐約時間2018年5月8日晚,,世紀拍賣——“佩吉及大衛(wèi)·洛克菲勒夫婦系列珍藏”正式舉槌,,這位傳奇家族第三代掌門人幾處豪宅中的藝術品悉數上拍,,其中首先進行拍賣的是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本專場涵蓋克勞德·莫奈,、巴布羅·畢加索以及亨利·馬蒂斯等眾位藝術巨匠在內的44件拍品,。其中拍賣備受關注的巴布羅·畢加索玫瑰時期的作品《拿著花籃的女孩》,,最終是以1.02億美元落槌,,加傭金1.15億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幣7.3283億元,這一價格也刷新了畢加索玫瑰時期的作品最高價紀錄,。 在藍色時期,,歲月無情地折磨著畢加索。這位年輕的藝術家生活在貧窮和絕望中,,在自己的靛藍夢想中描繪了憔悴,、憔悴、貧困的靈魂,。結束了他黑暗的“藍色”之夜后,,畢加索遇見了費爾南德·奧利維爾,這種深深浪漫的依戀,,形成了一種更穩(wěn)定的情感環(huán)境,,新發(fā)現的喜悅開始取代了年輕人曾經對異化和絕望的關注。1905年左右,,畢加索玫瑰時期作品更是出現了古典主義的復興,。 ![]() 這幅《持花籃的女孩》正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主角是紅磨坊的琳達,,給很多知名藝術家當過模特,。手中的花兒,暗示她脆弱的存在,作為一個流浪兒為生存而掙扎在蒙馬特街上,。年輕女孩在畢加索玫瑰時期的繪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通常都獲得了琳達啟發(fā),或者直接基于當地的模特,。畢加索在1906年使用的素描本中,,有一個年輕女孩的鋼筆草圖,穿著白色長裙,,手捧一束鮮花,。這幅畫很可能是這幅作品最初的草圖。在最終的作品中,,她的籃子里裝著紅色的罌粟花,,象征著面包和葡萄酒,象征著基督在圣餐圣禮上的身體和血液,。這種青春期的成人儀式,,從天真到經驗,從青年到早期成熟——或者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從神圣到世俗——構成了畢加索的玫瑰時期的一個重要主題,。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表現在樸素、簡化的曲線上,,用最少的造型和細節(jié)呈現出來,,與更細致的現實的處理相比,他特別賦予了琳達獨特的表情,。 最早買下這幅作品的是格特魯德的哥哥利奧,,價格為一百五十法郎。格特魯德·斯泰因最初并不喜歡這幅畫,,她覺得腿和腳畫得有些可怕,,這使她感到厭惡和震驚。但兩人決裂后,,格特魯德留下了這幅作品,,后來也贊譽有加。1946年格特魯德去世,,她的老朋友愛麗絲享有終身權益,,直到愛麗絲1967年去世,格特魯德的收藏才流向市場,。當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很想收購其中6幅畢加索作品,,但正處于赤字危機的博物館無力支付費用,大衛(wèi)·洛克菲勒組織了一個辛迪加財團來購買這批作品,,包括他在內的6名富豪組成,,收購這批作品后這6件作品要么直接送進博物館,,要么以遺產形式捐贈給博物館。他們聘請藝術商人,,給出680萬美元的估價,,每人出資110多萬美元(后來一人退出,大衛(wèi)承擔雙份),。大家抽簽挑選順位,,按照順序每人挑選一件作品,依次輪流,,直到每人買夠自己出資的110萬美元,。大衛(wèi)是最后一個抽簽者,“吉星高照”,,他在自傳里都掩飾不住興奮,,剩下的是1號和3號,意味著他獲得第一和第三順位挑選作品的權利,。大衛(wèi)和佩吉挑選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畢加索的《持花籃的女孩》,這幾乎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 來源:新浪收藏 |